听说人在上海分两种:一种是住在浦东的,另一种是在浦东之外的。还有第三种,就是心压根没在上海,但被朋友圈的浦东风光折磨到每天怀疑人生。如果硬让我选,我希望润到浦东,哪怕住在望江驿的门口长凳上,不为别的,只为体验一把“世界会客厅”的宰客待遇——哦不,是宾至如归。听说浦东的空气里混着咖啡豆和远大前程,氧分都比浦西高贵,吸一口精神百倍,再吸一口银行卡余额瞬间上涨。前提是你得有房、有户口、还有那个什么“家门口服务”,总之先有门再说服务,不过我们这种人,平时连自家厕所门都锁不起,所以隔岸观火,也只能羡慕浦东人的“红眼病”:什么病?病因是嫉妒,他们生活得太像广告片。
所谓颜值逆袭,说“浦东从烂泥渡变世界会客厅”,这话听起来就跟健身房教练忽悠我说“普通人也有马甲线潜力”一样荒诞。以前的浦东嘛,地名就充满知足常乐的土气,什么“高行”、“康桥”——听起来像是中老年广场舞队长的小学同学。蓬头垢面、道路坑洼、交通拥堵、住房像交换生宿舍,看病购物要翻山越岭到浦西。可现在,浦东长得越来越像那个银行家儿子,刚换了iPhone新机,走路带风,连自己都怀疑是不是走错了片场。那22公里滨江岸线啊,过去是钢铁码头、船厂船坞,现在是小学生晨练跑步道、老年人遛狗天堂。还有那些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望江驿”,大白盒子在江边闪闪发光,明明只值一包纸巾,偏偏硬装文化地标,连浦西来的亲戚都忍不住合影给朋友圈打卡:“走,瞧瞧我哥的世界会客厅!”讲真,这自豪感仿佛扫地机器人获取了房产证。
但真正让我自卑的是浦东的家门口服务。说句实话,我连小区门卫都不认识,人家浦东一条街能被服务站勾搭十八遍。听说1300多个家门口服务站,覆盖所有村居,居民八类184项事务一站解决。以前办个事要排队五小时,如今等不及还能先留下手机号,办好了给你打电话——效率高得像阿里巴巴招聘,门槛低得像拼多多,“服务站虽小,五脏俱全”,甚至还能在书香小屋心灵洗涤、健康小屋测血压,下一秒进歌舞厅跳广场舞,不如直接搬到服务站住得了吗?“15分钟生活圈”不是口号,是现实,连倒垃圾都能顺便听一场哲学讲座。对比之下,浦西居民只能感叹:“我们等地铁快成了道德经里的人参果。”
说到文化那就更离谱了。浦东开放初期被称为“文化沙漠”,一听就想起公司年会,菜多人少,空洞寂寞。现在呢,陆家嘴最后一块滨江地居然没建健身房,也没开银行,竟然留给了美术馆!这才是GDP有逼格的城市选择,刚开馆就成了“日均入馆人数上海第一”,谁去谁知道,这盛况比双十一抢茅台还热闹。还有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连图书管理员都差点被流量冲晕。小龙虾对面是艺术展,咖啡馆隔壁是文化沙龙,在浦东文化活动已经不是文艺青年装腔作势,而是大爷大妈比你更舍得买票。
顺着房价的浪潮,浦东城市更新也玩出了新花样。以前什么航海仪器厂、锅炉房、老厂房,放在浦西早就变成停车场和麻将馆了,浦东却硬是把它们改造成了“天物文化会客厅”、“忆仓”、“青丘白崖”。看着人家把锅炉房变成艺术馆,我对自己家的热水器都开始自卑了。那些老建筑通通涅槃重生,连墙皮都是文艺标签。游客进门就自带滤镜,实现了“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浦东的土改都自带美颜功能,光是门口那喷泉和绿树,就能让楼下宾馆望尘莫及。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在浦东有个落脚地。住房保障不是说说而已。浦东专门为青年准备了“浦发有家”住房社区,本科生、硕士、博士都能申请。当年我刚毕业,租房、找房、搬家、贷款四连跳,最后落脚在隔壁肯德基旁边的楼道里。人家浦东大学生月租两千多,有公园、健身房,甚至可以随叫随到的维修师傅。人才公寓一申报,四十多平米随你住,真是“留得住、住得好”,仿佛看见自己从自如搬进四季酒店。
城市精细管理方面,浦东人简直过上了科幻片生活。什么“城市大脑”,一屏控全域,一网管全城,孤寡老人家里满是感应器、按钮、传感器,志愿者居委会成了紫禁城守夜人。李大爷24小时没出门,系统立刻报警;陈奶奶门口扫了一圈,回家就有短信提醒。一切数据实时上报,连空气里的猫毛掉落都有英勇记录。我就想,以后是不是浦东居民出门忘了关灶,后台大数据还能把锅盖自动扣好?
绿化方面,浦东绝对是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世博文化公园七大主题园区,林地面积近两万公顷,健身步道修得像机场跑道。有人测算过,把世博文化公园这片地拿去做商业开发,土地收入足足能赚一千亿。但浦东偏偏没把最好土地变成购物中心,只为让百姓有得喘气、有处放羊。“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这句话说出来容易,做起来泪流满面。
浦东让人羡慕,并不是因为高楼大厦或者数据报表,而是因为那真真实实的生活底色:把高科技用在社区管理,把最好的地皮盖成公园,把资源变成文化,把服务做到家门口。黄浦江边一站,能闻到浦东的烟火气,不再是钢铁森林或金融代码,而是对人有温度的日常幸福。对比之下,我只能在浦西捂着钱包吃小龙虾,盼着有天能顺着望江驿吹来的风,吹到浦东,哪怕只是蹭个服务站的咖啡,也算在上海活得有模有样。
最后自我安慰一下。浦东很美好,我也很羡慕;但如果人人住浦东,那多没劲,嫉妒岂不是少了一半动力?有浦东,才能显出浦西的“穷酸”。有红眼病,咱的眼神才聚焦民生的真问题。所以,感谢浦东,感谢生活有反差,哪一天我真的住进了浦东,晚上得请精神科医生提醒我:“小伙子,别太满意,幸福感别高过眼压!”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股票配资平台合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