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首次授衔仪式,旨在嘉奖那些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们。授衔仪式结束后,陈赓将军与其他开国将领们各自返回工作岗位,继续为国效力。在战友们的聚会场合中,陈赓将军总是最受欢迎的一个,他生性幽默风趣,善于调动气氛。无论是在黄埔军校求学时期,还是在后来的革命工作中,陈赓都以爱开玩笑著称,甚至因为给同学们起外号这件事,还得到了毛主席的官方认证。
陈赓的儿子陈知非完美继承了父亲的幽默细胞。有一次,陈赓带着儿子参加老战友的聚会。席间大家谈笑风生,一位将军突然向陈知非发问:知非啊,你只知道你爸的名字,可知道他是什么将军吗?这个问题让热闹的饭桌瞬间安静下来,在座将领们都好奇地等着这个十几岁少年的回答。没想到陈知非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捧腹的答案。
展开剩余75%陈知非是陈赓与王根英的爱情结晶。1929年他在上海出生时,正值国内局势动荡,父母根本无暇享受初为人父母的喜悦。当时的上海处于蒋介石的白色恐怖统治之下,革命形势异常严峻。即便身怀六甲,王根英仍坚持参与工人运动,而陈赓则在上海从事危险的地下情报工作,长期与家人失去联系。为了孩子的安全,王根英忍痛将襁褓中的陈知非送到娘家,由外婆抚养。年幼的陈知非起初并不理解父母的苦衷,常常暗自伤心,以为父母不爱自己。
随着年岁渐长,陈知非逐渐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外婆的支持下,他主动辍学卖报,一方面贴补家用,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从报纸上找到关于父母的消息。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7岁的陈知非才终于与父亲重逢。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需要父母呵护的孩童,遗憾的是母亲已为革命捐躯,父亲也重组了家庭。虽然如此,看到父亲生活条件改善,陈知非慢慢理解了父亲的付出。
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发展,陈赓安排他重返校园,并建议他学习工科专业,将来报效祖国。陈知非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在进入华北大学前,先在山西的北方大学过渡学习。在这段难得的相处时光里,父子二人终于有机会促膝长谈。陈赓望着已长大成人的儿子,感慨万千地说:虽然你现在已经这么大了,但每次看到你,都会想起你母亲。当陈知非好奇父亲为何记得自己儿时模样时,陈赓从怀中掏出一张三岁时的照片——原来这是舅舅特意寄给他的。这张泛黄的照片一直被陈赓贴身珍藏,而陈知非早已不记得这件事了。
这一刻,陈知非终于读懂了深沉的父爱,积压多年的委屈与怨愤瞬间消融,泪水夺眶而出。陈赓轻轻为儿子拭去眼泪,语重心长地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至此,陈知非完全理解了父母当年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换取后人的和平生活。
进入大学后,陈知非时刻铭记父亲的教诲,刻苦学习专业知识。陈赓经常写信关心儿子的学业,在信中这样勉励他:学习就像打仗和盖房子,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取得胜利。在父亲的指导下,陈知非勤奋钻研,最终成长为航天工业部的一名高级工程师。
虽然陈知非的事业看似平凡,但他最像父亲的地方在于那份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在一次聚会上,当被问及父亲的军衔时,他脱口而出:辣椒酱!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先让在场众人一愣,继而引发满堂欢笑,大家都夸他完美继承了父亲的幽默与谦逊。
后来陈知非解释说,当年看到父亲参加授衔大会回来,身着笔挺军装、胸前挂满勋章,他好奇地问父亲是什么军衔。陈赓看着桌上的辣椒酱,就开了这个玩笑。这个幽默的回答背后,蕴含着陈赓教育子女要低调做人、淡泊名利的深意。正是这样的家风传承,让陈知非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延续着父亲未竟的事业。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平台合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