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美、日“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结束后不久,在一组对战后数据的分析中,有这样一份特殊的资料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这是一份“瓜岛战役”美军随军军医的日记,日记里详细描述了美军是如何通过各种非常手段分析出日军每次进攻的编制、人数、健康状况与后勤情况的。
熟悉军事的读者知道,两军交战,让对手掌握了这几组数据无异于覆败与死亡。
那么,美军当时到底是如何分析出日军的这些具体数据的呢?
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就是看“粪便”!
据这位美军军医言之凿凿的记载,美军当时正是根据对日军“粪便”的分析,才做到了集中优势兵力,挫败了日军的来犯之敌,打赢了至关重要的“瓜岛战役”。
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请容笔者娓娓道来。
在南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独立国家)的东南端,有一座长150公里,宽48公里的海岛——瓜达尔卡纳尔岛。
这个岛屿在和平年代看起来无关紧要,然而在二战时期,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这里面有两个前提:
一、交战双方为美国与日本。
二、“太平洋战争盟军兵工厂”建立在澳大利亚。
两大前提,缺一不可,只有这样瓜达尔卡纳尔岛才能爆发出它在战争中应有的能量。
美军是在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之后,才被日本拖入二战的车轮。
美军参战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的较量,从刚开始日军的主动与优势,经过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后,已经变得被动颓败,盟军基本上控制了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制空权与制海权。
我们分析日本军队发现,他们作战时的精神信仰有两大组成部分:
一、武士道精神。
二、盲目自信。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日本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武士道精神与盲目自信,总是把人雷得目瞪口呆,比如不顾战争形势,自杀式地制造“珍珠港事件”就是一个无比鲜明的例子。
基于在这两大精神支柱的支撑下,中途岛战役之后,日军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太平洋战争中所处的劣势,积极地在太平洋地区收缩包围圈,改为战略防御,反而野心勃勃地在太平洋诸岛对美军发起进攻。
日军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在瓜岛修建一个航空基地,以实现所罗门群岛附近的制空权与制海权,同时掩护对新几内亚岛的莫尔兹比港的进攻。
在新几内亚岛站稳脚跟后,可伺机再向东南逐步推进,进逼同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兵工厂——澳大利亚,这样一来就可一举夺回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主动权了。
那么日军为什么如此重视“瓜岛”,又为什么非要在这个岛上修建一个机场呢?
这一切,还要从澳大利亚说起。
二战爆发以后,由于澳大利亚与美国走得足够近,因此得以加入了同盟国序列。
而澳大利亚所处的位置,在太平洋战争中极其重要。
翻开地图我们发现,在南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国。
当太平洋战争一爆发时,其在战争中所起的战略作用马上体现出来。
美国与当时战争高频与集中的远东地区与南太平洋地区几乎跨了整整一个太平洋,因此要保证这些地区盟军的后勤保障,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寻找一个中间跳板,或者说是盟军兵工厂与中转站则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兵工厂必须满足五大条件:
一、远离日本。
二、在南太平洋地区。
三、可实现盟军的跳板作用。
四、资源足够充足。
五、同盟国序列。
当时放眼整个太平洋地区,只有澳大利亚符合这五大条件。
澳大利亚几乎毫无异议地便成为了盟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兵工厂与转运站(机场),大量的武器弹药从这里生产出,或者从美洲中转至此运送到前线战场。
鉴于盟军这一动作,日军只能尽最大努力地在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或者远东战场之间的枢纽实行战略拦截或扼杀,其中“瓜岛”恰好位于两者之间。
“瓜岛”正处盟军从澳洲通往太平洋战场的必经之地,因此敌我双方对这里均展示出了必争之势。
当时敌我双方的战争形势是,盟军基本已经实现了对太平洋地区的制空权与制海权,不仅在兵力上多于日军,澳大利亚兵工厂也已经建立,并且实现了稳定输出。
这样一来,由于日军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被牵制了大量兵力,又加上在太平洋地区的主动权丧失,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劣势,已经十分明显。
生死存亡之际,日军还是兵行险招,集中兵力,加大了对南太平洋诸岛的进攻,企图控制这一地区,然后修建机场,寄希望于通过从这里起飞的战机,断掉盟军的后勤补给与供应链,进而掌握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
为了实现这一异想天开的战略企图,日本陆军将原本准备开拔斐济、萨摩亚的第17军,集结于新几内亚东部和俾斯麦群岛,担负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任务。
日第17军,该军军长是天皇侍从武官长的弟弟百武晴吉中将。
1942年8月,既“瓜岛战役”爆发之前,日第17军已有下辖的南海支队、一木支队、青叶支队等部,总兵力约十三个大队14300人。
海军部则于1942年7月成立第8舰队,任命三川军一中将为司令,下辖第6、第18战队、第29、30驱逐舰大队、第7、13、21潜艇战队,部署于拉包尔,以协同第17军的夺岛作战。
联合舰队还增派第25航空战队所辖的百余架飞机进驻拉包尔,以为战役提供空中掩护。
日军已于1942年5月占领了图拉吉岛。
这个岛,位于所罗门群岛的南部,距离“瓜岛”仅三十海里。
图拉吉岛是所罗门群岛的第一大岛,因此它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日军在占领此岛之后便第一时间马不停蹄地修建机场。
在对该岛与附近岛屿作出地形勘察与对比之后,日军认为,往南30海里之外的“瓜”岛北部的隆加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显然比图拉吉岛更适合建机场。
于是在1942年6月16日,日军派门前鼎大佐率领第11工兵队约2000名工兵开始登陆“瓜岛”,修建机场。
7月,日军又派出冈村德长少佐率第13工兵队约700名工兵上岛加强施工进度,“瓜岛战役”的导火索开始埋下。
很快,日军在“瓜岛”修建机场的消息便被盟军截获,为了第一时间将日军的企图扼杀在摇篮里,同时实现对“瓜岛”的战略控制,盟军派出了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开拔“瓜岛”,实行两栖作战夺岛任务。
“瓜岛”大致有2700名工兵,240名警备兵。
图拉吉岛则有工兵140人,航空兵400人,警备部队200人,共约740人。
1942年8月7日,美军出其不意地突袭了“瓜岛”与图拉吉岛上的日军。
结果由于“瓜导”上以工兵为多,仅在美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冲锋下便溃不成军,盟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得了对“瓜岛”的控制权。而另一面对图拉吉岛的作战则显得略微困难,战斗打到第二天才结束。
盟军攻击瓜、图两岛之初,岛上的日军就已经第一时间通知第17军增援,然而17军的反应尤为迟钝,17军军长百武晴吉错误地认为这只是美军的佯攻,因此久久没有派出救援,而是寄希望于进一步观察盟军动态,伺机打一场围点打援的漂亮仗。
等到盟军彻底攻下瓜、图两岛时,这才惊慌失措地调兵遣将开拔瓜、图两岛。
当时要不是日本海军的三川军一第一时间敏锐地察觉到了危机,率领第8舰队在海面上摆好了阵势击败前来拱卫瓜、图两岛的美军舰队,恐怕也就不会有后来日军发起瓜、图两岛争夺战的机会了。
美军军舰战败后,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瞬间陷入被敌围困的孤军之势。
凭借日军掌握的主动权,夺回瓜、图二岛,也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自登陆战打响之后,日军却像被美军提前侦测了一样,处处被压制,被打得连番溃败。
由于刚开始盟军方面对瓜、图二岛的日本守军的情况并不了解,本着对这两个岛屿的重视,直接便派出了王牌部队美陆战队第一师12000余人执行作战。
然而美军抵达瓜、图两岛之后,却万万没有想到日军竟如此托大,竟仅派不足3400 余人驻守两岛,且大部分还是工兵。
而另一面美军夺取两岛之后,由于对岛上美军的错误估计,导致日军也对形势作出了误判。
当时百武晴吉虽派出了35步兵旅团、第4步兵联队和一木支队准备登陆两岛,然而首战却托大地仅让一木清直带领不足千人的一木支队仓惶扣关。
8月19日一木支队在没有后勤保障的条件下在瓜岛的大午角登陆。
8月21日,一木支队冲击美军精心打造的伦加防御圈。
结果一木支队在美军机枪大炮的洗礼下,全军覆灭。
一木支队覆灭后,尽管日军对岛上的美军人数作出了重新估计,然而还是远远不足。
当时瓜、图二岛的机场已经被盟军掌控,因此盟军基本已经实现了所罗门群岛的制空权与制海权。
美军掌握了制空权与制海权之后,便对日军通往瓜、图二岛的运输舰进行了轰炸。
尽管如此,日军还是在8月29日至9月4日,趁着夜色的掩护,陆续用轻巡洋舰和驱逐舰陆续将第35步兵旅团、第4步兵联队共计5000余人送到了瓜达尔卡纳尔岛。
日军川口清建少将率领部队抵达之后,第一时间就率领大部队去进攻伦加防御圈。
结果还没抵达伦加防御圈,美军便绕后端了其在大午角的后勤基地,把堆得山高的后勤补给悉数炸掉。
这样一来,留给日军5000多人的路只有三条:
一、打道回府。
二、突破伦加防御圈,从美军那里缴获粮食。
三、等死。
当然,这一切在日军大午角基地遇袭之初便通过电台为川口清建所知,但是他在武士道精神的驱使下,仍旧率领着5000余人,打着绕后伦加防御圈从山脊突袭的算盘,于9月12日对美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结果这一战美军仍旧像早早准备好了一样,以日本对美军兵力与火力估计的严重不足而大败,川口清建不得不率领残部逃遁到马坦尼考以西,靠啃树皮喝泥水维生。
日军的连番溃败之后,终于引起了百武晴吉的重视,迅速调集了第2师团和第38师团的2万余人抵达瓜岛,瓜岛战役的规模开始扩大。
按照当时日军给每名士兵每天以1500g(3斤)左右的口粮来算,20000人一天便是30吨。
显然按照当时美军所展现出的战力来看,要夺取瓜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这也就意味着给日军配备的后勤保障最少需要在百吨开外。
然而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在美军掌握制空权与制海权的情况下,这一设想实施起来的难度溢于言表。
因此,日军2万余人开拔瓜岛,后勤保障方面并不充裕,另一方面日军还做了破釜沉舟的打算,那就是“只许胜不许败,粮食靠从美军缴获”。
这一次的作战方案与前两次不同,百武晴吉有了新的计划,那就是横穿丛林出其不意地攻击美军在伦加河东岸防御可能薄弱的阵地,只要扯开了一个口子,他就有绝对的信心可以实现战役的胜利。
结果这次出战,百武晴吉万万没想到,日军光是穿过泥泞丛林就已经花去了12天,直到10月24日才抵达预定的作战阵地。
日军原本就走的奇兵路线,因此所带粮食很快就吃完了。
结果12天走下来,士兵们很多都已经满肚皮的树皮草根不说,很多更是因为疾病奄奄一息。
幸存没倒下的也累得精疲力尽。
事实出乎日军意料。
美军不仅在这里守卫牢固,似乎还加大了兵力,各种火力,梯次配置,完全就像是等着他们来钻袋口似的。
一方是提着半口气苟延残喘的日军,一面则是似乎久候多时装备精良的美军,结果可想而知。
2万余人的日军,面对仅有12000人的美军,不仅久攻不下,反而还被美军打得仓惶溃败。
26日,由于盟军陆续对瓜岛进行增援,百武晴吉不得不承认日军的战败,命令部队撤出瓜岛。
根据盟军战后数据显示,仅此一战,日军便牺牲了3000余人,而美军方面却仅80人。
同时,对敌我双方的战况进行分析的文件中,一份关于美随军军医的日记资料也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原来美军之所以能够打赢这场战争,守住“瓜岛”,从始至终与美军阴差阳错地对日军兵力作出的错误估计息息相关。
在对日军兵力进行分析时,美军采用了非常手段,既通过对日军行军途中留下的“粪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大概的兵力人数。
当时,美军从粪便分析大概推算出,日军驻守在瓜、图二岛的兵力,少说也在8500人开外,而每次进攻的人数,也比实际人数多1.5倍。
这在当时看起来极具合理性的分析却存在极大的漏洞,那就是忽视了日本人与欧美人的饮食习惯。
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日本因为岛国资源匮乏的缘故,日本人的主食主要是五谷杂粮与果蔬,这也就意味着食物残渣以不易吸收的纤维素为主,他们的盲肠比普通人要长得多,排便也比普通人要多1.5倍左右。
而美军却忽视了这一细节,导致通过粪便对日军的兵力作出了过高估计(8500人左右),每次都派出多1.5倍以上的兵力进行作战。
而另一方面,日军也是万万想不到,美军为了对付区区3400多人的部队,竟然派出了一支王牌海军陆战师。
因此,也就奠定了日军前后三次的轻敌与溃败。
因为日军的每一次进攻之前,美军都悄悄派人在其行军驻扎之地对粪便进行了统计,得出了大致兵力。
这也能解释美军为什么总能提前预估日军的兵力部署,作出强有力的防御。
正所谓非常之时,当用非常手段,行非常之法。
古代作战时,双方往往会各自派出斥候与探子对敌方的营地进行观察,通过对敌人旗帜、帐篷、炊火与粮草等进行估算,以达到知己知彼。
通过对敌人的排泄物进行统计以得出敌人的兵力,笔者还是首次听闻。
想来正是应了老祖宗“兵无常势,兵者诡道”这句话。
在两军交战时,旗帜、帐篷、炊火等容易伪装,唯有“粪便”这些东西是人们不愿带走也伪装不了的,却往往代表着真相。
另一面,战争的形势总是变幻莫测的,敌我双方的情况也无比复杂,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对敌作战时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漏过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导致兵败人亡。
试想当初如果是日军对美军的“粪便”作出了错误估计,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作出更改!
股票配资平台合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