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所有你死我活的战争,掰开揉碎了看,都跟咱们在公司里搞项目管理差不多。有KPI,有预算,有猪队友,当然,也一定有个觉得自己天下无敌,结果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的产品经理。
1938年的日军,就是这么个产品经理,而且是顶级头铁的那种。
那时候的日军高层,刚拿下了南京和上海,整个公司上下都弥漫着一种“我们是天,我们是神,我们三个月就能让项目(中国)收工”的奇葩自信。他们的战略规划书上,下一步的核心KPI,就是打通津浦线,把华北和华中的两个分公司连成一片,实现资源共享,降本增效。
地图上,徐州就是这个打通计划的“服务器总闸”。而台儿庄,这个不起眼的山东小镇,就是服务器机房的门禁卡。
项目负责人,叫矶谷廉介,第十师团的头头。这位老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种产品经理,履历光鲜,战绩彪炳,极度自信,甚至到了自负的程度。在他眼里,对面的中国军队,就是一群需求不明确、技术不过关、随时准备跑路的外包团队。拿下台儿庄,进而拿下徐州,对他来说,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想不想要”的问题。
于是,他做了一个所有头铁产品经理都会做的决定:不等友军,不等支援,带着自己的核心团队就往前冲。在他看来,这叫“闪电战”,叫“效率”,但在真正的战略家眼里,这玩意儿有个更通俗的名字——作死。
因为他对面坐着的那个男人,叫李宗仁。
如果说矶谷廉介是个迷信PPT和KPI的明星经理人,那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就是那种在办公室里一声不吭,默默盘算着怎么把所有人都卖了还能帮他数钱的终极老狐狸。他看着矶谷师团像一辆失控的法拉利一样冲过来,眼睛里闪烁的不是恐惧,而是猎物上钩的兴奋。
这盘棋,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防守反击。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碰瓷”。
李宗仁的计划,听起来特别像个互联网黑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们最终要形成一个“商业闭环”。
具体怎么操作呢?
第一步,找个最能扛的部门,去当“人肉沙包”。这个倒霉蛋,就是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李宗仁给孙连仲的任务很简单,也很残忍:把你的部队,像钉子一样,给我死死地钉在台儿庄。不管日本人怎么砸,怎么烧,你都不能退。你们就是那个吸引火力的“肉盾T”。
孙连仲,这位西北军出来的汉子,估计当时心里骂了一万句,但军令如山。他带着他的人,就这么走进了注定要成为绞肉机的台儿庄。
第二步,也是最骚的操作,是李宗仁藏在袖子里的那张王牌——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这是一支几十万人的大部队,是整个战区最精锐的力量。李宗仁没有把它放在正面当炮灰,而是让它在外面兜圈子,玩消失。
所有人都以为汤恩伯是去支援别的战场了,或者干脆就是保存实力。但本质上,汤恩伯的角色,是那个潜伏在草丛里的“打野”,他手里握着“惩戒”,就等对面的ADC(矶谷廉介)压线过深,然后从背后跳出来,一套带走。
整个台儿庄战役的剧本,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孙连仲是饵,台儿庄是捕兽夹,而汤恩伯,是那个扣动扳机的猎人。
矶谷廉介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他带着他的“精英团队”,嗷嗷叫着就撞上了台儿庄。
战斗的惨烈,已经不需要用形容词去堆砌了。
那不是打仗,那是用人命去填。
日军的炮火能把整个镇子犁一遍,中国守军的阵地,往往就是一堆瓦砾和废墟。今天你抢下这条街,明天我就用几十条人命再抢回来。一栋房子,一堵墙,甚至一个窗户,都能反复易手十几次。
最残酷的时候,守军打光了,就让炊事员、马夫、文书顶上去。池峰城师长带着他的敢死队,身上绑满手榴弹,冲进日军占领的民房里,然后拉响引线。没有战术,没有技巧,就是最原始的,一命换一命。
这叫什么?
这就叫成本。
李宗仁在赌,赌孙连仲的部队能用血肉之躯,撑到汤恩伯的包围圈合拢。孙连zhong在赌,赌自己手下的弟兄,能用命为汤恩伯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矶谷廉介也急了。他就像一个已经投入了全部身家的赌徒,眼看着项目进度条卡在99%就是不动。他攻下了台儿庄的三分之二,胜利近在咫尺,但他的人,他的弹药,他的补给,都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镇里被疯狂消耗。
他想不通,为什么这帮“外包团队”突然这么能打?
他不知道,他面对的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群身后就是家园,退无可退的男人。孙连仲在战事最危急的时候给李宗仁打电话,说部队快打光了,请求撤退。李宗仁在电话里吼:“你撤过运河,我就枪毙你!”
孙连仲回头,对自己最后的部队说:“总司令要我们死,我们就在这里死。命令部队,全线反击!我们流尽最后一滴血!”
就在矶谷廉介把所有预备队都填进台儿庄这个无底洞,以为再加一把劲就能拿下整个项目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项目后台起火了。
汤恩伯,那个消失了很久的“打野”,带着他几十万的大军,终于出现在了矶谷师团的侧后方。
那一刻,猎人和猎物的身份,瞬间反转。
矶谷廉介惊恐地发现,自己不是在攻城,而是在一个巨大的包围圈里,被瓮中捉鳖。前后左右,都是中国的军队。补给线被切断,退路被堵死。他那个牛逼哄哄的第十师团,瞬间从一支精锐的突击部队,变成了一群被困在荒野里的孤狼。
后面的故事,就没什么悬念了。
溃败,雪崩一样的溃败。
日军扔下了坦克、大炮和成车的物资,拼了命地逃跑。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军”,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被中国军队打得抱头鼠窜。
战役结束,清点战果。日军伤亡上万,这是自“七七事变”以来,他们在正面战场上输得最惨的一次。
消息传出,举国沸腾。
但我们再看看另一组数字。
中国军队,伤亡三万余人。
三万。
这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但背后,是三万个鲜活的生命,三万个家庭的破碎。台儿庄被打成了一片焦土,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浸透。所谓的“大捷”,是用一比三的伤亡比,用命换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反复咀嚼这场战役。
它不是什么神话,更不是什么爽文。它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主义教材。它告诉我们,当你的技术、装备、资源全面落后于对手时,想要赢,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对手没有的,也拿不出的东西——不计成本的牺牲和钢铁一样的意志。
台儿庄的胜利,军事上的意义,是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迟滞了他们的进攻。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精神层面。它像一剂强心针,打进了当时已经有些悲观的国民心中。它告诉所有人:日本人,不是神,他们也会败,也会逃。只要我们敢打,敢拼命,我们就能赢!
今天,台儿庄已经是个风景秀丽的古城。但我们必须记住,在那片看似平静的水面和青石板路下,埋葬着三万个不屈的灵魂。
记住他们,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为了提醒自己,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和平、安宁、喝着奶茶刷手机的权利——究竟是用多么惨烈的代价换来的。
说到底,所有的宏大叙事,最后都得落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而历史,就是由这些人的选择、牺牲和鲜血,一笔一划写成的。
别忘了他们。
千万别忘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股票配资平台合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