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说到世界科学巨匠,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英国的牛顿、德国的爱因斯坦,那中国的超级天才是谁呢?答案其实很明确,就是钱学森。他可不是普通科学家,而是中国航天的开创者,“中国导弹之父”,也是“两弹一星”的关键功臣。
先说牛顿,他就是科学革命的“老大哥”。
1643年1月4日,艾萨克·牛顿出生在英国林肯郡的一个小村子里。家境一般,爸爸刚去世,妈妈改嫁,他就跟着外婆长大。小时候他就喜欢拆拆装装、小玩意儿,经常自己琢磨个不停。
1661年,他考进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跟着数学家巴罗学东西。那时的牛顿已经有点儿不一般,数学和物理上的好奇心特别旺盛。1665年,剑桥因为瘟疫关门,他回老家“宅”了下来,这段时间被称为他的“奇迹年”。
在这“宅家”时光里,牛顿一口气提出了微积分的框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玩光学实验,搞清楚白光其实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回去后,他继续钻研,1669年当上了数学教授。
牛顿最著名的成就来自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里提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简单说,就是运动有规则,万有引力让任何两个物体都会互相吸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系。就像星星围着太阳转,海水涨落,都是这条规律在作怪。这成了后来工业革命的基石。
他还解决了传统望远镜色差的老大难问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照片更清晰。数学上,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个天才同时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虽然因此闹出个名声大战。晚年他跑去当皇家铸币厂厂长,整顿货币制度,1727年去世,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刻着“让世人铭记此伟人”的话,足见影响非凡。
牛顿是那种把科学往前推了一大步的天才,没人敢说他不是“科学革命的领头羊”。
说完牛顿,咱们得提爱因斯坦,这位现代物理的“开山祖师”。
1879年3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一个犹太家庭。小时候他很爱玩,一次爸爸给了他个指南针,那个“看不见的力”让他着迷好久,开始对自然充满好奇。
学校成绩一般,甚至被老师说“没啥希望”,但他对数学和物理特别在行。16岁时自学微积分,开始琢磨光速和运动的问题。
1896年,他考进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后没马上找到教职,成了瑞士专利局的小职员。看似普通工作,实际上他业余时间超忙。
1905年是他的“奇迹之年”,发表了四篇论文,震惊整个物理界。光电效应证明光不仅是波,还带粒子性质,这成了量子力学的基础。布朗运动用数学让大家相信分子真实存在。狭义相对论提出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速度越快,时间越慢,顺带给出了质能方程E=mc²——质量和能量其实是同一回事儿,后来核弹就是靠这招。
1915年,他又交出了广义相对论大作,把引力看成时空弯曲,帮人们解释了水星轨道上的小异常。1919年日全食显示他的理论被验证,一夜成名。1921年,得了诺贝尔奖,主要是光电效应那个成果。
1933年纳粹上台,他逃到美国,继续研究,试图统一引力和电磁力,不过没成功。晚年关心和平,坚决反对核武器。1955年在普林斯顿去世,留下的理论支持了GPS定位、宇宙探索等诸多现代科技,他就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再说回咱们中国的骄傲——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他出生在上海,家里文化氛围浓厚,爸爸在教育部工作。钱学森从小头脑灵光,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次年拿着公费去了美国。
他先在麻省理工学航空工程,1936年转到加州理工,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1939年,他拿到了航空和数学双博士学位。
在美国,他帮助创建了喷气推进实验室,专门研究火箭和高速空气动力学,还跟冯·卡门一起推出了“卡门-钱近似公式”,用来计算超音速飞行器的阻力。二战期间他为美军研究火箭技术,1945年甚至去德国考察导弹。
然而麦卡锡主义来了,政治风波让他被怀疑成“共产党”,安全许可被吊销,回国成了迫切希望。
1955年,在中国政府努力下,他终于回了国。回国后,他立刻投入国防事业,1956年成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领导团队搞导弹和核武器这个硬核项目。
成果拿出来看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问世;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上天。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两弹一星”,而钱学森是这场科技盛宴的灵魂人物。
他提出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工程”理论,给中国科学技术找了条高效的规划路线。晚年,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帮助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成长。2009年10月31日辞世,享年97岁,全国哀悼,称他为“中国航天之父”和“人民科学家”。
讲讲这三个天才的“硬核”本事。
牛顿发明了经典力学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他用一个规律把天上地下的运动解释得透透的,像给宇宙装上了指南针。他开发的光学和微积分工具,彻底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他的研究思路,就是实验加数学,后来成为科学的模板。
爱因斯坦则是把物理世界带入新纪元。1905年那几篇论文简直炸裂,各种“看不见”的东西都被他揭露出来——光的粒子性、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广义相对论更像给引力穿上一件帅气的时空外套,让大家眼界大开。他的理论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还实实在在影响了GPS导航和黑洞研究,让人类探索宇宙更进一步。
钱学森则是中国的“航天支柱”。“两弹一星”成就让中国科技水平直线上升,导弹、原子弹、氢弹、卫星一应俱全。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也留下不少“钱氏烙印”,像“钱学森弹道”这些名字,就是他贡献的证明。更宝贵的是,他把国外学的东西带回来,培养出一大批顶尖人才,硬是让中国航天走到了世界前列。
牛顿晚年虽然不怎么搞科学了,但他去管钱币,治理假币,还担任皇家学会会长,跟同行磨磨嘴皮。他研究过神学和炼金术,试图把科学和宗教结合起来,也算是晚年“另一种探索”。1727年去世时,他留下的理论成了工业革命的基石,影响深远。
爱因斯坦搬到美国后,虽没完成统一场论这个大梦想,但他依旧推动理论物理发展。晚年热衷和平,反对核武,1955年离开人世。他的理论依然活在我们日常生活里。
钱学森退休后依然在家里研究,直到2009年去世。他为中国的航天稳住了根基,还激励了无数年轻人。他的爱国情怀和务实精神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这三位科学界的巨头,各自都不可替代。
牛顿搭建了经典力学的基石,爱因斯坦打开了现代物理的无限可能,钱学森扛起了中国航天的大旗。
他们的贡献不同,但都震撼了世界。
咱们中国的钱学森,实力和地位一点不输牛顿和爱因斯坦,更让人敬佩的是他浓浓的爱国心和实干态度。
你觉得中国还有谁能肩负起“天才”这个称号?欢迎聊聊你的看法!
股票配资平台合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