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探索江南文脉如何滋养时代新人的思考,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行读城光”实践团在暑期走进了苏州古城的深巷旧宅,通过实地寻访、史料挖掘与影像创作相结合的独特方式,活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堂行走在姑苏城里的“思政课”。
章太炎故居里泛黄的《訄书》手稿、沧浪亭上“近水远山皆有情”的隽永楹联、况公祠中“福泽一方”的厚重匾额、曲园春在堂弥漫的书卷气息……这些承载着先贤精神与城市记忆的场所是实践团精心选取的“课堂”。“这些地点不仅代表了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爱国情怀、士人风骨、清廉操守、治学精神。”实践团指导老师宋智说,“作为传媒学子,我们应当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去挖掘、呈现这些精神内核,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让它们成为连接青年心灵与民族精神的桥梁。”
“行读城光”实践团队成员在沧浪亭前合照
踏入章太炎先生故居的院落,历史的沉重感便扑面而来。展板上“七次被捕,三入牢狱”的记录,诉说着这位近代巨擘的铮铮铁骨。“我们用镜头记录细节,就是想把先辈在逆境中坚守文化、传播真理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大家。”团队成员张柯南感慨道。在与之文脉相连的古吴轩书店,他们聚焦陈列的先生著作,思考如何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让章太炎先生深厚的国学底蕴和炽热的爱国情怀跨越时空,成为激励当代青年担当作为的磅礴力量。
展开剩余56%移步沧浪亭,碧水萦绕,古木参天。仰止亭的楹联道尽山水之趣,观鱼处的木刻则揭示着主人“心若澄澈,处浊世亦守清节”的士大夫风骨。五百名贤祠前,千年气节汇聚一堂。“我们的拍摄,不仅是记录园林之美,更是在切身体会儒家‘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智慧。”团队成员何思缘表示,希望通过影像叙事,将古人面对人生起伏的旷达与心系苍生的情怀,转化为当代青年在时代洪流中安身立命、服务社会的文化镜鉴。
团队成员在沧浪亭观鱼处拍摄讲解视频
在况公祠,明代苏州知府况钟“三离三留”的传奇故事因一幅万人联名恳请清官留任的复原图而鲜活。展柜中力透纸背的朱批状纸、“法行民乐,任留秩迁”的箴言,无不诉说着“法为安民而立,官为民心所系”的精神内核。团队成员通过镜头展现况公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品格,让况钟的清廉风骨变得立体可视,使其成为开展青年廉洁教育、传承清廉精神的不竭动力。
曲园的静谧书香中,晚清朴学大师俞樾“通经致用”的治学理念与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深深感染着大家。成员们特别关注其主持苏州紫阳书院培养人才的经历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充满书卷气的园林环境中,成员们构思如何运用光影和场景调度,展现一代儒宗潜心学术、桃李满门的形象,将其严谨治学、传承文脉的精神融入现代思政教育语境。
为期数日的实践,“行读城光”实践团成员以脚步丈量历史,用专业赋能传承。“我们带走的,绝不仅仅是相机里的素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实践团成员潘映池说道。作为传媒学子,笔下所写、镜头所指,当为这绵延千年的江南文脉续一盏不灭的灯,让先贤的精神星火照亮更多青年前行的道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新一代的文化自信与担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李欣怡、张博涵
发布于:江苏省股票配资平台合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