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共有九个儿子,其中第一、二、三子早天;皇四子奕譞是皇后所生,相当于是嫡长子;皇五子奕誴过继给了敦恪亲王绵恺;皇六子奕诉是皇贵妃所生。由于皇后早死,奕与奕诉都是由皇贵妃抚养长大的。
道光晚年的时候,就在这两个儿子之间犹豫,究竟立谁为太子?清朝的皇位继承并不天然是嫡长子,选贤也很重要。奕诉虽然不是嫡子,但各方面都显示了过人的才华,个性也比较强悍,所以道光对于皇太子的人选很是犹豫不决。
一次,道光带着皇子们去南苑狩猎,奕诉不仅文采很好,武功也很强,狩猎所获最多。奕譞这方面肯定是比不过奕䜣的,他的老师杜受田就出主意,让他不要放箭。道光就觉得很奇怪了,问奕譞怎么回事。
奕譞就按照杜受田教的,说现在还是春天,鸟兽正在繁殖,我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如果把鸟兽的母亲给射死了,小鸟小兽不就饿死了吗。道光一听大喜。
还有,道光晚年病重,两个皇子都来探望。奕诉的老师卓秉恬说,如果皇帝垂询,你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展现自己的才华,而杜受田则对奕譞说,在条陈时政方面你肯定不如你弟弟,但有一点,皇帝担心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你见到他就伏地流涕,以显示自己特别孝顺。
奕譞逐渐得到道光的青睐。杜受田作为奕譞的老师,利用了道光晚年的心态一没有用的人在衰老的时候就希望找一个老实庸碌的继承人,因为他觉得才华横溢的继承人对他来说会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而且他也喜欢特别孝顺的人。杜受田去世后,咸丰皇帝破格以最高等级的“文正”作为他的谥号,还赠“太师”称号。清朝总共就八个“文正”,和其他几位相比,杜受田在功业德行上完全是名不副实。
道光皇帝立了奕譞为皇太子以后,觉得对奕沂有所歉疚,为了补偿,在他的遗诏中朱笔写道:皇四子奕譞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诉为亲王。这份遗诏现在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应该是清朝唯一一份保留下来的秘密立储诏。道光真是个昏了头的人,在这份遗诏里犯下了很大的错误,本来立平庸的奕为太子就犯了一个大错,既然已经决定立奕譞,为什么又要同时写立奕诉为亲王呢?
这是又一个大错。他相当于把自己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完全暴露出来,也埋下了未来兄弟失和的隐患。奕诉一看,肯定不开心,先皇之所以把自己立为亲王写进遗诏,肯定是对自己的补偿嘛,是不是这个皇位本来应该是自己的,否则补偿自己干什么呢,对不对。
奕譞看到也不高兴,这样写是什么意思,立自己为皇太子就算了,为什么要把弟弟写进去,这不是告诉天下人,自己的弟弟原来也是在先皇考虑之中的吗。
道光的遗诏让兄弟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这非常糟糕。即使你想要确保奕诉沂的亲王之位,也应该学康熙,临终的时候直接跟奕譞或亲信大臣讲就够了,完全不用写进遗诏。
奕诉不会感恩于新皇帝,因为这个亲王是先皇给自己的,是用于补偿的,咸丰虽然遵守遗诏封弟弟为亲王,但心里肯定有疙瘩,这不是自己乐意的,是先皇逼我这么做的。所以你看道光皇帝蠢人办蠢事,一件事得罪了这么多人,还埋下了兄弟失和的种子。
咸丰继位之初,一度重用奕诉,把银定桥和珅的宅子赐给他做王府,而且任命他为领班军机大臣,执掌朝政大权。
嘉庆曾经让自己的弟弟当领班军机大臣,但这不符合清朝的常规做法,咸丰这样做的原因是当时内外交困,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需要奕诉来帮助他稳定大局。奕诉也不负众望,领导清军击败了太平军的北伐,稳住了局面。
但仅过了五年,在奕诉生母且抚养咸丰的康慈皇太妃逝世后,咸丰立即将奕诉的所有职务罢免,让他回书房重新读书,理由竟然是他在操办母亲的丧礼时“丧仪疏略”。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奕诉想让咸丰加封母亲为太后,虽然不是生母,毕竟有抚养皇帝的功劳,咸丰不太愿意,但又没有明确拒绝,就支支吾吾,点了点头。奕诉一看领导点头了,立马回军机处拟旨追封母亲为太后。咸丰特别生气,但又不能收回成命,不然就显得皇帝很小气,于是就将一股子气撒在奕诉身上,故意弄了一个十分滑稽的罪名。自此,兄弟二人的感情公开破裂。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下天津,快要打到北京时,咸丰皇帝说要御驾亲征,但转身跑避暑山庄去了,还让天下的勤王兵马直奔热河,不要去通州,反正也打不过英法联军,显得非常猥琐。
道光选择他作继承人,就是大眼瞪小眼,王八对绿豆,没用的皇帝老子就喜欢没用的皇帝儿子。咸丰这个人性格有点懦弱,才能一般,身体又不好。当清朝皇帝身体不好绝对不行,尤其在咸丰这个位置上,内战四起,英法联军又打到家门口,快到京师了,这是从来没出现过的非常危急的情况。
但咸丰显然是自暴自弃了,去避暑山庄还带着戏班子,寻欢作乐,身体很快也垮了,三十多岁就死了,临终前只能传位给唯一的儿子。继承人没有选择余地是最糟糕的一件事,因为你只能传给他,哪怕是个败家子也没有办法。果然,同治皇帝是整个清朝最烂的一个皇帝,亲政的一两年就没干过一件像样的事。
咸丰去了避暑山庄,把奕䜣留在北京,与英法联军周旋。这等于是把奕沂置于危地,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英法联军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最后奕䜣硬着头皮和英法谈判,签订了《北京条约》。
对清朝而言,奕沂其实算是有大功的,按说应该被列入辅政大臣,而且还应该是第一位的,但咸丰居然把他给排除在外,让宗室远亲载垣、端华、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赞襄政务,奕诉怎么会服气呢?而且咸丰的遗诏安排得也很不合理,让八大臣赞襄政务,什么叫赞襄?
是辅佐皇帝呢,还是代行皇权?如果是辅佐的话,跟军机大臣有什么区别?如果是代行皇权的话,跟小皇帝还有他身后的两宫太后势必会产生权力上的激烈冲突。两宫太后和奕䜣联手,发动祺祥政变,将咸丰的安排全部给推翻掉了。咸丰皇帝最怕的就是他六弟执掌政权,恰恰这个最担心的事就出现了。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以小皇帝的名义封奕诉为议政王,食亲王双俸。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议政王和领班军机大臣有什么区别呢?好像也没什么区别,皇权还是以两宫太后为代表,掌握在两宫太后手里,所以后面还是会产生矛盾。
当时风雨飘摇,满汉大臣之间还闹意见。宝鋆是奕沂的好友,他曾经对奕诉说,我们满洲仅是一个州,虽有人才,怎么能和汉人的十八省比呢,所以一定要重用汉人。
因此奕诉虽然和肃顺是政敌,但他在执政后,还是延续了肃顺的方针,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汉大臣。他的理由很简单,先把满汉之间的矛盾放在一边,把心腹之患给消灭掉。
到了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湘军攻下南京,太平军终于被镇压了,两宫太后马上以皇帝名义发布上谕:“恭亲王自授议政王,于今三载。东南兵事方殷,用人行政,征兵筹饷,深资赞画,弼亮忠勤。加封贝勒,以授其子辅国公载澂,并封载浚辅国公、载滢不入八分辅国公。”
奕䜣对洋人的态度起初和肃顺类似,十分强硬,在天津大沽口要坚决抵抗,但是后来他留在北京议和的时候,发现清军根本不是英法联军的对手,特别是发现英法并不想消灭清政府后,开始走向“现实主义”。因为英法直接统治中国是不可能的事,管理成本太高,得不偿失,他们希望有一个能负责的代理政府和他们谈判,他们弄点好处就可以了。
因此,议和以后,奕䜣就提出现在要办洋务,不能再用以前的理藩院的形式来处理对外事务。理藩院是管理蒙古、西藏、新疆、四川等地少数民族事务及俄罗斯事务的机构,藩就是藩属的意思,不是平等的地位。
因而,清朝成立了一个新的衙门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交部门。奕沂也很欣赏西洋的事物,喝着葡萄酒,抽着雪茄烟,做派很洋化,所以被时人叫作“鬼子六”。
还有传言,说他在跟英法联军谈判的时候,借助洋人的势力,想篡夺咸丰的皇位。当时有很多这种微词,包括他的五哥奕誴都说,老六要造反。这就是因为他太洋化。奕䜣很聪明,他知道清朝需要干什么,一定要引进洋人的技术,甚至他还请洋人到海关做总税务司。
但是奕䜣确实也是心高气傲,他怎么能瞧得起慈禧、慈安?在和她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他经常与个性同样很强的慈禧发生激烈冲突。
慈禧曾经说,你是什么事都和我对抗,你是什么人呢?奕诉非常坦然,回答说我是宣宗第六子。慈禧也很强硬,说我革了你。奕诉反击,你革得掉我的亲王,但革不掉我的皇子身份,非常自傲。慈禧竟无言以对。编修蔡寿祺从安德海口中意外获知了慈禧与奕沂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媚女主、求富贵之心,于是上疏严劾奕诉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四大罪状。
慈禧太后抓住这个机会(当然慈安太后也同意),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三月,罢了他议政王以及一切的差事。这是奕诉第二次倒霉,第一次是被他哥哥咸丰给撤职。
但是他没有想到,以前和他有矛盾的醇亲王奕譞,和通政使王拯、御史孙翼谋、内阁学士殷兆镛、左副都御史潘祖荫、内阁侍读学士王维珍等大臣,纷纷阻拦太后,说人家立了这么大的功,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尤其是广诚,他是满洲人,说话特别直接,他说“庙堂之上,先启猜嫌,根本之闲,未能和协,骇中外之观听,增宵旰之忧劳”。没办法,两宫太后只好打圆场,让奕䜣还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理门,但是把议政王去掉了。
讲到同治、光绪年间的最高政治,一般都忽略了一个人,就是慈安太后。实际上慈安太后是排在慈禧太后前面的,因为她是咸丰皇帝的皇后,慈禧仅仅是个贵妃,母以子贵,成为排名第二的太后。同光中兴的初期之所以比较顺利,和慈安、慈禧、奕诉三个人之间达成的微妙平衡是有关系的。慈安太后死后,这种权力平衡才被打破。
洋务运动的领袖当然是奕䜣,具体的一些作为,包括设立总理衙门、引进西方的技术、开办工厂等。地方上是曾国藩、李鸿章一起配合,后期有张之洞。
洋务运动分为两个阶段,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到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是由奕诉主导,之后由醇亲王奕譞主导。这个转折点发生在光绪十年,即甲申年,叫“甲申易枢”。在甲申年之后,慈禧太后才真正达成个人独裁,说一不二。因为在此之前慈安太后的地位比她高,还保持着两宫太后与奕诉三人的权力平衡。
两宫太后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慈安就与奕䜣联手,命令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掉了慈禧的亲信太监安德海,理由是他“取中旨往苏杭催办织造,循运河南下,所至张龙凤旗帜,挈杂伎无赖多人,索有司供应”,给了慈禧一个难堪。
所以三人之间是有矛盾有制衡的。而且最关键的是慈禧太后文化水平很低,同治四年她亲手写的罢免奕诉的手诏里错字连篇,语句不通,逻辑能力包括文笔一塌糊涂。虽然她本人很精明,但毕竟出身于一个中级官员家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政务训练,和奕䜣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
清朝和历代有一点不同,自康熙以后不立太子,每一位皇子从六岁开始就要接受系统的教育,按照未来继承人要求来培养。不像过去的朝代,只有太子被重点培养,其他的皇子就封个藩王,混吃等死。
也就是说,奕䜣在当皇子的时候,一直是按照未来皇帝的标准来培养的,所以对于军国大事各种政务,他非常熟悉,上手很快。最高权力实际是掌握在奕诉手中,两宫太后更多的时候只是背书而已。
奕诉在军机处重用文祥、宝鋆这些人,勤勤恳恳,能力又很强,所以同光中兴一开始很顺利,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而且奕诉本人因为接受过严格的未来皇帝的训练,非常讲究谦恭,他见大臣都很客气,远不是后来载涛、载泽这些藩王之后所能比的。当时奕䜣对中央财政控制很严,不让宫中花钱太多,和慈禧太后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比如慈禧撺掇同治重建圆明园、试图仿效康熙和乾隆巡幸五台山,都被奕䜣劝阻。
同治去世时,当时的军机大臣、近支亲贵半夜三更都过来了,奕䜣却说自己应该回避。为什么?
同治无子,按照皇位的传承制度,应该是奕䜣的儿子继位,因为同治是皇四子奕譞的儿子,皇五子过继给别人了,往下排就应该到他了,而且他母亲地位又高,被追封为太后。
但是慈禧出于私心,立了自己妹妹的亲生儿子载湉,也就是光绪当皇帝,因为光绪只有三四岁,她可以继续垂帘听政,而奕诉的儿子已经成年,一继位就要亲政,对她掌权不利。
文祥去世以后,慈禧安排同治的老师李鸿藻入值军机处。李鸿藻是清流出身,理学家,非常保守。这叫什么呢?掺沙子。
就是往军机处的班底里面掺沙子,塞进慈禧自己的人,这样的话自己就好操控于上。
奕诉和慈禧的关系是越来越紧张了,最关键的是,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三人之间的权力平衡被打破,只剩下慈禧和奕沂两个人对撞。最终慈禧借着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的机会对奕沂发动政治打击。
中法战争清军一路溃败,当时有一个宗室叫盛昱,以张佩纶推荐唐炯、徐延旭为由,上奏弹劾军机大臣,其中说道:“恭亲王、宝鋆久值枢廷,更事不少,非无知人之明,与景廉、翁同龢之才识凡下者不同,乃亦俯仰徘徊,坐观成败,其咎实与李鸿藻同科。”
奏折上去后按说当天或隔一两天就得发下来,但这次被扣了五天,为什么呢?慈禧动了心思了,想借着这个机会将奕干掉。于是慈禧趁着奕去清东陵扫墓的机会召见醇亲王奕譞,当时他因为儿子当了皇帝而避嫌闲居家中。
奕当然也有政治抱负,总觉得他六哥奕执政特别软弱,动不动就和谈,而且他训练神机营自觉还有点武功,觉得自己带兵打仗还可以。
因此,对奕心存不满,你执政了十几年,搞洋务,还是被人家打败,不如换我来,所以他和慈禧达成默契,发动“甲申易枢”,将军机处整个连锅端。因为他实际上是太上皇,不能走到前台来,就让礼亲王世铎做代理人,军机处重大事情都要同他商量。奕譞是慈禧的妹夫,为人比较庸碌,没什么大的本事,又十分害怕慈禧的权势,一直被当作傀儡。
后来连弹劾军机大臣的盛昱都觉得不行,怎么换成了更糟糕的人呢?奕譞的儿子去国外,他居然问儿子,国外也会下雪吗?为什么要用奕譞呢?因为越没用的人,慈禧太后越好架空。奕譞还成为北洋海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结果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去修缮颐和园。奕如果还在军机处,是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的。
十年以后,碰上甲午战争,清军一路惨败,黄海大战五艘军舰被打沉,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慈禧又想起了奕,你退休在家已经十年,应该出来为国效力。奕当然不乐意了,不想出来,但是大家最后还是强逼着他出来,入值军机处,实际上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脱离一线也很久了,也没有了当年的那种英锐果敢,已经是回天乏术。所以说洋务运动最后的失败,实际和奕、慈禧直接走上前台是非常有关系的。
就算奕直接执政的话,他又能怎么样呢?可能稍微好一点。我做过一个简单的假设,如果道光皇帝当年把皇位传给了奕会怎么样呢?最直接的,他若活得够长,起码可以少举办两个葬礼,一个是咸丰的,一个是同治的。皇帝去世不仅要举行葬礼,还得建陵墓,要花费上百万两银子。
北洋海军最先进的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从德国买来每艘才一百七十万两。还有,可以简办两个婚礼。同治、光绪两个皇帝的婚礼,花费了一千六百万两白银,几乎相当于十艘定远舰。如果北洋海军有十艘定远舰这样的主力铁甲舰,黄海大战即使不能翻盘,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而且慈禧太后也永远不可能走上前台。
从知识结构来看,慈禧基本就是个半文盲,虽然精明,但眼光眼界就摆在那儿,而且她不姓爱新觉罗,天下不是她们家的,虽然掌握了实际政权,但能力和责任心是远远不如奕的。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整个世界都是丛林法则,德、日等国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因为出现了政治强人,德国有威廉一世与俾斯麦,日本有明治天皇与伊藤博文,而清朝却弄出个半文盲的老太太,怎么和别的国家竞争呢?最高统治者的作用当然不能夸大,但确实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清朝这种专制独裁的体制下,最高统治者的能力、格局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奕活的时间确实蛮长的,他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去世。病重的时候,光绪和慈禧三次到家中探望,还是比较尊重的。奕去世后的谥号是“忠”,是宗室当中最高等级的谥号,而且配享太庙,规格特别高。
甲申年之后,奕连大的庆典活动都不被允许出席,因为慈禧不想见到他,特别讨厌他,但为什么突然态度转变了呢?
据说奕临死前,光绪与慈禧去看他,当时光绪想要变法,奕坚决阻拦,说你不能用这帮激进的小人,他们想要获得最高权力,所以撺掇皇帝变法,变法以后得罪了所有人,你皇位都有可能不保。
奕还是希望走洋务运动的套路,步子要慢一点,一步步踏实来,这可能对了慈禧太后的想法,两个人在这件事情上意见相同。而且奕临终前告诫光绪不可重用翁同龢,说他就是个小人,非常保守。
这一点可能也让慈禧非常感动,觉得奕是以“国家”为重,实际就是以慈禧太后的利益为重,讨厌帝党分子,讨厌变法的激进分子,对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都瞧不上,觉得这些人一定会害了清朝。
股票配资平台合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